当前位置:本质视点>>杂志文萃

金芦荟 低调进场

发布人:小蚊子来源:《中国直销》 发布时间:2014-05-26 11:39


2014年是金芦荟的成人礼之年,在过去的18年中,这家一直埋首于基础工作建设的企业,走完了发展过程中最艰难的阶段,完成了量变积累,开始书写企业的下一个篇章。

□ 文 / 《中国直销》记者  刘锐


2014年4月18日,金芦荟金钻凤梨采摘节盛大开幕。幕布徐徐拉开,热烈的活动场景背后,呈现出的是金芦荟近20年来的企业的成长结果——企业创办人拥有越来越坚定的从业信心以及一条多元化、规模化、规范化的企业经营之路。


芦荟情深

对于金芦荟公司董事长黄小周、总经理袁源夫妇而言,涉足芦荟产业有特殊的意义。

黄小周早年留学日本,攻读经济。然而,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,黄小周在做课题研究时都力不从心,因为他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打理自己的健康。

黄小周曾是一位肝病患者,这一度对他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。“病情严重时,他几乎连路都走不动。”妻子袁源回忆黄小周当初的病情,“在此之前,他也吃过很多对抗肝病的药物,但疗效都不明显。之后,他用了芦荟产品,就感觉很神奇,因为芦荟竟然能够将他的疼痛控制住,并且恢复整个人精神和精力。”

从芦荟中受益,黄小周想要把产品分享给更多的人。因为使用的芦荟产品是日本的本土品牌,最开始,黄小周想直接从事芦荟进出口生意,将日本的芦荟产品引入国内销售。然而,高额的产品价格让这一想法很快被否决,他决心自己来做芦荟研发,掌握核心加工技术。

转型做研发,对于此前没有任何信息储备的黄小周来说,并非易事。幸而,在日本留学期间,他结识了日本芦荟研究所所长、著名的芦荟加工技术专家——肥田和夫。肥田和夫向黄小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今芦荟的加工现状,并为他提供芦荟加工方面的技术资料,带他在伊豆中心农场参观、做实验。这样,在攻读完博士的同时,黄小周也全面掌握了芦荟加工技术。

回到国内,黄小周开始酝酿规模化的芦荟经营。


专业精神

实业投产之前,黄小周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产品开发。

为此,黄小周曾连续几个月都待在实验室里,进行产品小样的比对、修正。经过近一年时间的不断尝试,黄小周自己设计的芦荟剥皮机和芦荟加工工艺,既可以保留芦荟皮、肉内的有效成分,同时又可以实现整个过程的机械化操作,其中的“细胞再生凝胶的提取技术与生产工艺”获得中国、美国五项专利。利用该工艺提取出的芦荟原汁,活性成分保持在90%以上。与国际上同类工艺技术相比,有了显著的进步和提升。

在这一工艺技术支持下,黄小周陆续开发出了保健食品系列、美容护肤系列、日用护理系列、健康食品饮料系列四大系列产品。产品送检后,被卫生部核准为国内第一个芦荟保健品品牌。

1996年,黄小周与袁源一起成立了海南金芦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,开始进行芦荟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及销售。同时,在海南开辟了亚洲最大、面积达3000多亩的芦荟种植园,满足企业的原材料使用。

“从决心创业开始,我们就立志要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,达人成己。产品质量是否上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是否优质,所以,我们一定要从源头上把好关。”企业成立之后,黄小周依然把精力投放在产品研发上,并不常在台前露面。公司经营实则由妻子袁源负责。在谈及金芦荟的企业经营原则时,袁源强调。

经营初期,金芦荟以三株的营销模式为学习蓝本。在媒体上大量投放广告,同时,开设专题讲座,科普芦荟的保健作用。

营销方案的收效很好。“我生平第一次发现产业淘金的机会是芦荟产业带来的启示,那个时候,我真的感觉到这个产业里遍地是金子。”袁源说,经过科普之后,芦荟热迅速席卷全国,很多商人找上门要求收购金芦荟的芦荟苗。当时,很多受雇为金芦荟耕种的当地人,开始动心思将产业园里的芦荟苗偷偷带出去卖。为此,金芦荟不得不在芦荟园里搭建工棚,并为驻守的人配备30多条退役的军用警犬,以及远红外线望远镜。

芦荟的持续热销,让袁源开始为企业发展谋划更长远的发展之路。考虑到金芦荟产品的功能性特点,为了能更好地服务消费者,袁源开始对企业的战略模式作出调整——从单纯的传统销售发展成为连锁经营,推行个性化的产品服务。


关键词:金芦荟  

【免责声明】本网站未标有“原创”的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本站。

1/2 页 12 下一页

相关新闻:

评论专区: (所有评论)有0条评论

用户名:

标  题: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示本网站同意或支持其观点。

热门文章

策划报告更多>>

《本质视点》全媒体矩阵



本质视点官方网站(focusbz.com)  重庆本质视点传媒有限公司  涉企举报专区  渝ICP备2025057177号-1

邮箱:bzfocus@163.com  邮编:400000  地址:重庆市渝中区五一路99号二单元19-10

扫描关注